技巧一:精准定位,用“品牌故事”穿透圈层
品牌传播的首要任务是“对谁讲,讲什么”。盲目撒网式的投放无法建立深刻的品牌认知。
核心思路: 从“流量思维”转向“用户思维”,将广告视为与目标用户进行品牌对话的契机。
具体操作:
深度用户画像: 不仅仅是年龄、地域、兴趣等基础标签。要深入挖掘目标用户的痛点、需求场景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。例如,推广一个高端健康零食小程序,目标用户不仅是“关注健康的人”,更是“追求生活品质、注重成分溯源、乐于分享美好事物的都市白领和精致妈妈”。
构建品牌叙事: 广告创意不应只是功能罗列(如“大促优惠”),而应围绕品牌核心价值(如“天然”、“专业”、“便捷有趣”)编织一个简短有力的故事。例如,通过一段展现原料产地风光、制作工艺或用户愉悦体验的短视频,传递品牌调性。
圈层化精准触达: 利用腾讯广告等平台的定向能力,将你的“品牌故事”精准投递给上述画像的圈层人群。例如,在投放心智成熟的公众号文章时,选择与品牌调性相符的KOL进行内容合作与广告投放,实现品牌信息的“信任嫁接”。
效果: 用户接收到的不是一条生硬的广告,而是一个与自己相关、有情感共鸣的品牌信息,从而对品牌产生好感和记忆。
技巧二:场景融合,以“原生体验”软化广告
生硬打断用户行为的广告极易引起反感。最高明的品牌传播是让广告成为用户当前场景的自然延伸。
核心思路: 让广告的呈现形式、内容和时机,与用户所在的媒体环境和使用场景高度契合,实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传播。
具体操作:
选择原生广告形式:
朋友圈原生广告: 外观极像好友动态,可以点赞评论,品牌可以“伪装”成一条有格调的生活分享,大大降低排斥感。
公众号文章中间/底部广告: 广告内容与文章主题相关。例如,在一篇育儿知识文章中,插入儿童教育类小程序的广告,转化率更高,品牌形象也更专业。
小程序内广告(尤其是激励式视频): 在自己的或其他互补的小程序内,通过观看视频广告解锁权益(如优惠券、游戏道具),用户在获得好处的同时自然接受品牌曝光。
紧扣场景进行创意: 广告内容要“应景”。在通勤时间推送“碎片时间提升自我”的知识付费小程序;在午休时间推送“快速解决午餐”的美食小程序;在晚上推送“助眠放松”的冥想小程序。
优化落地页体验: 点击广告后进入的页面(通常是小程序首页或指定页面)必须与广告承诺高度一致,设计和交互要流畅。糟糕的落地体验会瞬间摧毁之前建立的品牌好感。
效果: 用户在不经意间接收并认可了品牌信息,对品牌的记忆点更自然、更深刻,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。
技巧三:数据驱动,用“长效价值”衡量品牌效果
品牌传播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,但不能因此就无法衡量。需要建立超越“单次点击成本”的评估体系。
核心思路: 关注用户与品牌互动的深度和长期价值,而不仅仅是浅层的点击和一次转化。
具体操作:
设定品牌导向的KPI:
曝光量 & 千次曝光成本: 衡量品牌信息的覆盖广度。
互动率: 广告的点赞、评论、分享次数,反映用户对品牌内容的情感共鸣和参与度。
关注/收藏量: 用户将小程序添加到“我的小程序”或收藏其页面,这是用户意向的重要指标,意味着品牌已进入其“心智列表”。
用户留存率 & 复购率: 追踪广告带来的新用户在未来7天、30天的活跃情况和再次消费行为,这直接反映了品牌粘性。
运用再营销锁定高价值用户:
对点击过广告但未转化的用户,推送更深入介绍品牌故事的广告。
对已经访问过小程序的用户,推送新品上市、会员权益等广告,加深品牌关系。
对已消费用户,推送忠诚度计划或口碑分享活动,鼓励其成为品牌大使。
A/B测试优化品牌信息: 持续测试不同的广告素材、文案和受众群体,找出最能传递品牌核心价值、引发共鸣的组合,并不断优化投放策略。
效果: 使品牌传播的效果可衡量、可优化,确保每一分广告预算都在为积累品牌资产做贡献,而非仅仅追求短期流量。